第231章 依律处决-《签到大唐:开局造反当皇帝》


    第(3/3)页

    通过对比,就可以知道,通过学习经学之道的人,出路要比一般吏员司士狭窄。

    要是因为流外出身的录取人数过多,就应该普遍减少人数,而不是单独限制明经和进士。

    要是学习经学之道的人都看不到未来,那谁还去学习经学之道,都去做流外岂不是更好?

    杨玚建议李重俊,在科举方面,不仅不应该限制录取的人数,这样才会有更多人喜欢读书,才能更好的为大唐效力。

    相比于通过读书,考科举来进入仕途,成为流外就更加简单,这些人一般不会对朝廷有太多的忠诚。

    通过关系举荐成为流外的人,一般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朝廷的利益放在第二位。

    即便是出身低微的,也会抱团取暖,甚至还会依附强大的世族。

    而科举考试录取的人,对于朝廷的忠诚,相对来说要高一些。

    “不知源爱卿对于杨玚所言,有何见解?”

    李重俊问道。

    “臣以为祖宗之法不可废,流外是朝廷的根基,中流砥柱,怎么能因为科举,而有所限制!”

    源乾曜直接反对,流外出身大多数都是各家族旁系子弟,或者跟各家族有关系的人。

    如果限制或取消流外官,就会断了很多人晋升的途径,从而导致各家族的整体利益。

    就连源乾曜家,都有远房亲戚在做流外官,等时机成熟了,稍微操作一下,升个官不是问题。

    可如果改变了现有模式,就会间接损害到勋贵、贵族之间的利益,源乾曜自然要极力反对,否则,自家人怎么安排?

    李重俊听后眉头一皱,不进行改变的话,以后谁还会去读书,考取功名。

    大家都去找关系走入仕途,大唐岂不是要落入世家门阀的手里,大唐早晚亡在世家手里。

    “源爱卿,朕倒是觉得杨玚的提议不错,科举是给读书人一个机会,让他们心中的抱负,能够有一个施展的机会。”

    “从现在开始,明经、进士两科录取名额再增加百名,至于流外出身,相对减少名额!”

    李重俊道。

    “可是圣上……”

    源乾曜还想继续辩解,李重俊根本不给他这个机会,摆手打断他的话。

    “没有什么可是,就这么决定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