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岳鹏举直捣临安城-《水浒新秩序》


    第(3/3)页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唐恪单独留了下来请求入对(大宋之前已恢复三高官官名为元丰旧制),赵桓以为其人有定国妙计,准。

    于是,唐相公进言:

    “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乃是因为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幸陕西,连据秦雍,领天下兵亲征,以图兴复。”

    数日前,同军渡河的消息传至临安,唐恪就曾说过类似的话,皇帝没有同意。

    但此时赵桓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

    其人当日即位后,都能躲起来不接受群臣百官的拜礼。

    现在大难临头,首相都建议逃跑了,哪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只是,皇帝只有带着文武百官至少是部分重臣一起跑路,才能继续行使皇帝的权力,根本没法做到人不知鬼不觉。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宫外,之前才由中书侍郎改判南阳府的何矯赶进宫中,引用苏轼《论周东迁》“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之论劝谏皇帝。

    六神无主的赵桓被何府尹一顿喷后,又怂了,只能无奈放弃跑路的计划,并拜后者为门下侍郎以示改过诚意。

    随后,赵官家又在众宰执的陪同下巡幸城中,以示天子不抛弃臣民之意,尽力消除跑路消息走漏造成的恶劣影响。

    临安成为陪都之后,城中军民没有享受到几天大宋第一等人的优越感,却一再承受大军临城的极大压力。

    又因为朝廷为了筹措巨额的战争赔款,而逼迫都人纳献,导致百姓戾气已深,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炸锅。

    果不其然,御驾没有走多远,临安百姓便拦住了天子车驾,出言要打死蛊惑皇帝放弃临安西幸的奸臣唐恪。

    现场迅速失控,唐恪自知触了众怒,当街叩拜请辞。

    赵桓为求自保,只能罢其为中太一宫使,又以门下侍郎何矯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这才堪堪让混乱的百姓安静下来。

    利用换首相绝招,赵官家再次成功躲过了眼前的危机,但巡幸没却是法继续了,其人只能仓惶逃回宫中。

    当晚,穰东镇再次传回消息。

    幸好,这次不算是坏消息:同军还未到达穰东,之前乃是溃军过境误报。

    同宋两军服饰有明显的差别,四散乱跑的溃兵与建制完整的军队行进更是完全不同,如此大的差异都能误报,可想守军紧张成什么样!

    但赵官家惊魂未定,已经没有心思追究这些问题了。

    不过是早晚都问题,迟早要面对,早一天晚一天又有什么差别?

    正如赵桓所向,次日下午,同军骑兵便抵达临安城下。

    这部骑兵仅有三个营,主要任务是监视守军,掩护岳飞的后续行动,却引起了临安城中军民极大恐慌。

    为了壮胆并解决守军数量不足的问题,赵桓战前曾接受兵部尚书孙傅的建议,临时征召青壮协助守城。

    事实证明,专业士兵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乌合之众,结果只会坏事。

    协助守城的青壮见到同骑汹汹而来便吓得失声尖叫,士气本就低下守城兵卒也跟着惊慌,纷纷弃械而逃。

    东壁统制官高师旦上城弹压,混乱中遭众人推挤跌落城下摔死。

    幸好临安城墙高大又有护城河环绕,同骑没法趁机抢城,临安才没有就此陷落。

    但尚未开战大宋便失一大将,仍为接下来的守城战蒙上了阴影。

    赵桓慌忙下诏罢百姓协助守城,改以保甲代之。

    到了这时,其人才在慌乱中想起虽然不会打仗却能鼓舞人心的李纲,赶紧派快马传召后者为资政殿大学士领开封府,命其速速进京戍卫。

    不过,这个病急乱投医的诏令显然是起不到作用了。

    还没等远在江南西路安置的李纲收到起复诏令,同军三个师的骑步兵就陆续开到了临安城下。

    队伍展开后,同军统帅岳飞没有直接派使入城,要求赵宋君臣立即出城投降!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