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坩埚制造-《原始求生美食系统》
第(2/3)页
一两个小时之后,几个掺和黏土比例稍有不同的坩埚便已经被烧结成型了!
其中有一个坩埚变形的厉害,那是掺加的黏土过多所造成的,还有两个坩埚,埚体部分存在裂纹——显然,这是因为黏土太少,熟料粘合的不够紧密所造成的。
没有变形,并且也不渗漏的坩埚,只有三个。
估摸了一下三个坩埚加在一起能够融化的铜汁数量,杨挺满意的咧嘴一笑——铸造一口铜锅,那是绰绰有余了!
只不过,想要铸造铜锅,光有坩埚,有铜,那还不够!
必须要铸造所需的模具!
在做模具之时,杨挺可是好生费了一番功夫!
曾经在农村农闲时节,便会有很多的手艺人,带着简单的工具走村串巷,用融化的铝水等等帮助乡亲们铸造一些如盆啊水瓢啊之类的东西,收取一点人工费补贴养家……
那些手艺人们似乎是用一种耐高温并且容易成型的粉料做成模具的,只要铝水融化,三两下就能铸造出各种所需的盆啊瓢啊锅的……
但这种铸模的粉料,别说杨挺直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其成分,就算是知道了,恐怕一时之间,他也找不来……
所以,杨挺就又只能用笨办法!
用之前做坩埚之时熟好的熟泥,做成内外两个相互契合的锅状,简单的放进高炉加温烧至定型,然后再仔细调整,留出适合铜锅的厚度。
这个过程需要极其细心,否则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将通过铸废,又或者是虽然铜锅的确铸造好了,但锅身太厚……
锅身太厚,导热性便也会降低,用来炒菜的效果,就跟用砂锅炒菜没有太大的分别了。
至于锅身太薄,导热性是能保证了,但因为铜本身质地较软的缘故,在加热的过程中还会变的更软,说不定炒着炒着菜铜锅就变形了这点……
杨挺还是有解决的办法的!
在通过外壁的磨具上,他在半腰和口沿的位置,留下了两道圆形的凹槽,并额外留下了四道将两个圆形凹槽贯穿并延伸到锅底,均匀分布的凹槽!
如此,等铜锅成功铸造出来,在铜锅的外壁上,便会出现遍布锅身的圆形和放射状的粗铜框架,有力的保障了铜锅不会因为太薄而变形!
同时,薄的锅体部分,又能充分的保证导热性能,不至于让铜锅变的跟陶锅一样,想炒菜最后还是变成了炖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