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 唐军威武-《海上长城》


    第(2/3)页

    政治是复杂的,交换战舰,除了直接利益,还有其他目的在其中。李广的“好朋友”法军黎塞留号战列舰舰长马赞上校,在美国和海唐的支持下,已经成为一名法国海军少将。大西洋号。也就是重新改回敦刻尔克号的战列舰也归他指挥。麾下拥有两艘主力战舰,马赞少将自此在法国海军中有了相当话语权。而这一部分话语权,在未来某个时刻有可能转化为对海唐的支持。

    与海军建设有关的另一件事情,对于李广来说就有些喜忧掺半了。自此四四年年底,海唐决定了千岛群岛战役目标,海唐潜艇舰队抽调了十二艘潜艇开始对日本北方进行封锁打击。

    进入四五年,海唐军潜艇的活动范围已经覆盖了对马海峡,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由于这片区域,某种意义上说乃是日军的绝对控制权,海唐海军水面舰艇无法对潜艇支援,再加上冬季在这片海区作战,寒冷乃是潜艇最大的敌人。几个月的战斗下来,海唐潜艇部队损失了三艘潜艇。

    这是海唐潜艇部队损失最为惨重的阶段。要知道,此前,海唐军仅仅在四三年损失一艘潜艇。四四年前十个月也一艘潜艇没有损失。

    经过分析,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海唐潜艇的制造设计有缺陷,不适合在寒冷海域作战,航行。

    虽说,这一阶段潜艇部队的作战,为海唐积累了宝贵的寒带作战经验。但是为此,李广痛心疾首。三艘潜艇,对于大国来说或许称不上多么惨重的损失,但是对于海唐海军损失不轻。更重要的是,海唐军由于一年多来没有添加新潜艇,阵亡的官兵都堪称百战老兵,乃是海唐潜艇舰队,海唐海军,海唐国重要的力量组成。

    李广曾无数次欣喜,满意于海唐潜艇部队的战斗力。甚至为自己的运气不错,巧合加上一点点见识,最初就组建了潜艇部队,以至于战功卓著,成效斐然。但是,工业技术的差距,到了四五年,开始显现出对海唐潜艇部队的限制和创害。这三艘潜艇,除了一艘是战沉,其他的两艘都是因为故障沉没。

    潜艇部队虽有损失,海唐也没有建造新的潜艇,甚至在四五年商业运输潜艇的制造也彻底停滞,但是海唐潜艇的数量还在增加之中。原因嘛,李广当初的布局开始显露功效。

    四三年,海唐曾经俘虏两艘德国潜艇。对于德军潜艇官兵,海唐并无丝毫虐待,除了请这些德军潜艇官兵充当一段时间的教官,其他的都送往乌拉圭,住宅工作全都安排的舒舒服服。

    加之,冠名以“削弱德军战斗意志”的道义,宣传工作做的相当到位,再加上某些一直以来海唐秘而不宣的渊源,故此德军潜艇官兵如果要开小差或者投降的话,首选就是海唐。

    而德军方面,由于在四四年下半年,为了尽量维持战场局面,德国海军不敢出击,只好硬着头皮强压潜艇部队进攻。一时间伤亡过于惨重,短短几个月时间,德军损失潜艇数量就达到两百余艘。有时甚至一天就损失三四艘。

    在二战时期以及二战以后,各国潜艇官兵的待遇和飞行员基本上是同一层次。比如新中国成立,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潜艇兵的伙食基本上也是和飞行员同等的。其原因,并不在于潜艇官兵的素质要求高于飞行员,关键在于潜艇官兵的工作环境恶劣,船舱中的臭味令人作呕,生活环境又封闭。从训练到作战,每一个环节中都充满了风险,尤其是战斗中。一旦失利,就是全员阵亡,这种压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官兵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都极大。长年累月下来。官兵们内分泌失调,精神出现不正常,那是家常便饭。

    要论德国的三军兵种,海军的战斗意志最为薄弱。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德国海军最先以起义的名义退出战争的。从而造成了德国的迅速溃败。其实在二战中,德国海军的表现也称不上勇敢,从当年乌拉圭拉普拉塔河口德军自沉袖珍战列舰就能看出来。宁可自沉却不敢和英国海军拼死一战,何等的怯懦。唯一表现的可圈可点的,就是其潜艇部队。但是在这样的惨重损失之下,再加上,稍有眼光就能看出德国已经是江河日下,败亡指日可待。德国潜艇部队的军心已经开始崩溃。

    于是开小差的德军潜艇就渐渐的多了起来。到四五年的四月,海唐总计收留德军潜艇数量达到十艘。这些德军潜艇官兵的投降。不仅仅带来了潜艇,随潜艇而来的还有许多不干净的纳粹高官,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黄金珠宝艺术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对于这些东西,海唐照样没有起外心吞没,而是仿照瑞士银行的制度,另建一座商业银行,把德军带来的财富严密保管起来。

    李广相信,只要做的好,海唐银行业的信誉一旦在全世界范围确立,未来将会给海唐带来更多的收益。

    至于德军潜艇的投降,英国也是有所耳闻的,傻子都知道其中的利益所在。但是到嘴的肥肉,海唐是肯定不会出让的,英国想伸手也是白搭。

    此时,李广有一个疑问:老朋友德军潜艇部队的毕克碧上校和指挥改装航母作战的克劳德中将(战争中升官就是快啊)会怎么办?这两位可真的不像希特勒的死忠,至今没有什么消息,未来会给李广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陆军方面的变化是最大的。

    海唐经过数年不懈努力,二十二个团的陆军正规部队编制战斗力大成。这是一支以李广建军的思想建设的现代化军队,装备方面毫不谦虚的说是超过了美军。所谓装备不仅仅体现在作战武器方面,更是体现在辅助装备方面。有一个数据明显是远超世界各国部队的配置--电话,电报,无线电的配置比例达到了平均七人一部,而陆军小型雷达的配备,更是让海唐军稍有信息化作战的雏形。

    至于训练方面海唐军更是远超全世界各国的军队,海唐军陆军有八成的官兵有三年以上军事训练。有实战经验的官兵占到了部队的九成五以上。这个数据在战争中,是无论哪个国家的部队都难以达到的。

    而作战意志,就更加令美军望尘莫及了。当初李广在石像岛,找不到合适的思想核心,于是就找了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做教材,说白了整个就是一个大杂烩。

    看似大杂烩,但是大杂烩就没有核心?

    那就是民族主义,大汉主义,大唐主义。

    经过数年补充完善,后来又有了相对完善的《宣传大纲》,逐步演变而来,就成为当下的一套激发民族自豪感,注重进取精神的海唐军精神内核。

    对于这支陆军,李广倾注的精力绝对不比海军空军少。海军空军虽然对兵员的素质要求高,但是海唐招收的青年素质也相对高。而陆军的兵员大多是大字不识对工业几乎没有见识的农民,能把当初一群看见汽车就吓的魂飞魄散的农民,训练成掌握现代化装备的铁血军人,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拿民族主义来熏陶军队,李广虽知其狭隘之处,但是全军上下那种舍我其谁。弥漫着昂扬斗志的气氛却是每个将领都乐见的。

    宣传的力量,或者说洗脑的力量是巨大的,李广拿民族主义来熏陶官兵。而他自己也在熏陶别人的同时被别人熏陶。这是李广自己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找的借口--他处理政务时,感觉疲累,处理军务时精神焕发,上战场更是双目精光四射。日常生活中,李广自认是个非常平和的人,经过数年的战争生涯,竟然变得非常好战。战争在改变着每一个人。李广这个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现代物质青年,此时已经从内到外都适应了战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