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几点问题说明及答谢朋友-《复兴之帝国时代》
第(2/3)页
可怜的皇帝到最后还不知道咋回事。
9月18号,慈禧老太收回军政大权。其实戊戌变法之初的四月份,为防止“意外“,老太太就下懿旨:皇帝简放(任命)所有二品以上大员皆赴颐和园皇太后处谢恩。说白了就是我给他们相相面,行不行还是老太太我说了算。这种含糊不明的行政命令只有在中国才会堂而皇之的出现。
18号下午两点多,懵懂的光绪回宫,无耻御史杨崇伊通过老奸巨猾的庆亲王奕?上了一封密奏:《吁恳太后即日训政折》转达颐和园,老太太突然觉得事态有些严重,决定第二天回宫瞧瞧。不过,更让她揪心的是次日皇帝将召见伊藤博文这个小日本。别皇帝绷不住真的让“敌人”进了军机处,日本人又会装孙子,万一在帝国中枢潜伏下来,岂不引起天下大乱?
也许是惧于慈禧威势,2o号光绪只礼节性的与伊藤进行了一次务虚会议,共同的话题无非天气、身体之类就赐宴拜拜了。这下老太太放了心住进了西苑三海,信心强的老太太以来就此风平浪静,准备21号回颐和园继续养老,从这里可以看出,慈禧当时并没有立即废除新政、准备第三次训政的想法或者表现,是欲擒故纵的阴谋还是别有用心的放纵维新派继续树敌,就是永恒的迷雾了。
巧合再一次生,21号这天,生了一件足以致命的巧合,与李提摩太同乘一只客轮来京的新任江宁布政使袁昶本来是皇帝很赏识的人物,与皇帝见面后,因为有二品以上大员需向皇太后谢恩的规矩“顺便”去西苑仪鸾殿觐见慈禧,这项礼节性的觐见活动把新政推向了死亡
袁昶作为朝廷政务官员在外交领域自然比维新派人士了解的更多,很可能在觐见慈禧太后时把李提摩太向他提出雇佣伊藤博文和四国“和邦”的大事向老太太提出异议并请太后阻止皇帝的不明智选择。(军机处《早事》,内奏事处《召见单》)
原本对新政和皇帝就心生疑虑的慈禧老太此时闻讯勃然大怒,才了解自己被蒙在鼓里多时,光绪不仅要废除八旗军、尽撤六部九卿,还准备“和邦”!此时慈禧老太才明白皇帝儿子的“维新”要新到什么程度!要把大清国维没了!
合了帮,光绪很再低级也能做个摄政王或者亲王,她这个老太太不仅大权尽失,连名号也得降级为“寿春郡夫人”了(元世祖忽必烈册封南宋末代太皇太后肖道清老太的名号),一辈子痴迷权势的慈禧当即带去勤政殿兴师问罪(此时光绪、慈禧都在西苑)。
权力斗争九段大师级的慈禧知道没有证据不能指正皇帝和维新派的“群体性犯罪”,于是让太监大肆搜查皇帝寝宫,这一搜不要紧,还真搜出些物证。
要说光绪真的没学过刑事侦查学,连物证都没销毁。当天,又很巧,维新派书生,御史宋伯鲁上的一封密奏正好被现,当气急败坏的老太太看到:“……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今拟请皇上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袁昶到死都没想到,自己“正巧”觐见了一次皇太后对整个中国的影响会是多大!19oo年,义和团运动时,他被冠以“里通外国,勾结洋人”的罪名在西市处斩。
不过1898年这次被冠以此罪名的不是别人,正是光绪皇帝本人。老太太立即下令封锁禁城,传召庆亲王奕?、端郡王端王载漪和军机大臣、御前大臣等守旧势力集团到仪鸾殿,自任**官初步审讯了皇帝,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慈禧太后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把从小怎么照顾皇帝的苦衷倾泻而出,赢的了满殿大臣的同仇敌忾,光绪股战不敢多言。而后宣布收回所有军政大权,阴历八月初八在勤政殿举行“训政”大典。并立即下旨九门提督步军统领崇礼:谕军机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屡经被人参奏,著革职,并其弟康广,均着步兵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特谕。
特谕:御使宋伯鲁滥保匪人,平素声名恶劣,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从谕旨里可见此时的慈禧只要求把康有为、康广仁、宋伯鲁这几位鼓动皇帝“和邦”的维系派人士出出气,收回大权,软禁皇帝也就得了,并没有要立即查办谭嗣同等军机四章京的意思,因为她根本不晓得谭嗣同、康有为搞的小动作。不料皆大欢喜的守旧派大臣还没开始弹冠相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的到来使得形式一下子陡然更加严重。
荣中堂此刻得到京中密报,早就自动调兵遣将准备护卫慈禧的他调动四支武卫军在京畿、居庸关、杨村等地布阵严防袁世凯“反水”,底气不足袁世凯惊闻京师维新派出了事,这才跑到天津直隶总督府荣禄面前痛哭流涕出卖了“维新同志”,为了撇清自己把谭嗣同在法华寺的密探全部吐露给荣大人。但是切记,这件事生在慈禧老太已经在宫廷处罚维新派之后,所以袁大人也不是那么一贯“革命斗争意志不坚定,对革命进行猖狂反扑”,毕竟半个月前皇帝刚刚升了他的官,准备培养这位军事素养过硬的军人为新政和自己服务。
更可怖的是,谭嗣同密访袁世凯一事,傻愣愣的光绪皇帝根本不晓得,这就穿了帮!“维新志士”们一下子就把皇帝给推向万劫不复边缘。
本来已经对皇帝十分不满的满洲守旧大臣和慈禧老太听闻荣禄密告具体情节更是怒不可遏。尤其是老太太认为自己这些年辛辛苦苦把外甥儿子拉扯这么大,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不想平日看起来很是懦弱的儿子闹得满城风雨还不够,竟然准备要了自己的老命!(兵围颐和园有多种解释,慈禧选择了认为最严重的一种)。
里通外国,勾结洋人罪名之外,可怜的皇帝又被加上一条“大逆不道,妄图弑逆”的十恶不赦的天大冤枉罪,在守旧大臣和满洲亲贵看来,光绪是第一个“不孝”的大清皇帝。
装模作样的乾隆为母亲花了多少钱才赢得“史书”一片赞扬之声就能明白在“本朝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光绪在普通满洲官员心里的形象了。
伟大领袖都说过:只要不是里通外国,都可以有救。
言外之意,既是里通外国就没救了。本来在排外思想严重的慈禧眼里,本就没救的皇帝把刀架在她脖子上,就更没救了。
恼羞成怒而又政治经验丰富多疑的慈禧立即把皇帝招用洋人(伊藤博文)、四国和帮与虚假情报(兵围颐和园)串联在一起,一起惊天的以皇帝为“反革命集团”妄图借助日本人势力进行的“反革命案件”就此成型。对告密的袁世凯,慈禧当然多了些许怀疑,所以评价为“鼠两端”。李提摩太是英国人,自然不能动,伊藤博文更是不敢动,最后只得拿自己人开刀了。
三天之内以皇帝名义连六道谕旨,“诏逮谭嗣同、杨锐等军机章京,不经法司,传朱谕于西市立即正法。废所有新法,只留京师大学堂一处。”
最后近百名支持皇帝革新的大小官员被革职罢官永不录用、流放边疆,其中较为有名的是熊希龄(北洋国务总理)、黄遵宪(这个大家都知道),最惨的是与皇帝遥相呼应具有近代革新思想的湖南巡抚陈宝箴(小说里有),本来被罢官革职遣返还乡,想不到两年后不知叶赫那拉老太太怎么想起这位皇帝曾经的新党中间人物,把年已69岁的陈老爷子密旨赐死。
百年前闹剧一般的戊戌变法就是被一次不合时宜的跨国旅行、不合时宜的觐见、不合时宜的轮船会谈、异想天开的君臣幻想击碎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强国梦想。
巧合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剧。
从光绪皇帝积极支持“和邦”政策和在1898年致日本国书上御笔亲加:同洲至亲至近友邦,诞膺天佑,践万世一袭帝祚之大日本国大皇帝好(《光绪朝?批奏折》第112辑)这类令人作呕的文字看来,他的政治眼光和能力之短浅了,无怪慈禧老太又掌权近2o年之久了。清末新政篇幅太多,以后再说。
5明治天皇比光绪英明,所以明治维新成功?
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就像初中时期的数学题:棉花和铁哪个重?
这不纯粹白痴嘛!睦仁即位的时候只有14岁,日本还没统一,只是身边革新公卿大臣的中坚人物如三条实美、岩仓具视与维新三杰的大久保、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山县有朋等等维新志士的上下支持之下才逼迫幕府及各藩大政奉还、版籍献还,统一中央政府之后才开启了日本近代化开端。各维新元老一开始也只是拿明治作为“玉”(日语中有两种意思,1最高权威,2可以借用的力量)。后来才召集日本当时最渊博的知识分子教授其古代、近代各种知识及军事培训,直到188o年之后,明治皇帝才成为外表严肃端庄内心深通帝王之术的皇帝。也实现了元老们要为日本培养一位“俄国彼得一世那样的雄主”(山县有朋语)的夙愿,此后历来对外战争中从睦仁亲自组织帝国大本营、指挥前线将领来看,凶残而又雄才伟略的他也是一个国家从积贫积弱一跃成为亚洲唯一军国主义强国的历史选择。
光绪不到四岁被教养宫中,成天与一群文盲与半文盲的后妃太监过日子,从小半饥半饱和极端压抑的至尊生活养成了他敏感、懦弱、胆小(怕打雷)、急躁、好怒等性格,慈禧老太像一道铁幕遮挡了他一生的天空。明治天皇也有俩妈(嫡母英照皇太后,亲妈从一位中山庆子)但两位日本老太显然没有创新精神“垂帘听政”,当然,维新元老也不允许。所以造成深居宫中的光绪只有个比较要好的老师――翁同和那里得到了些许安慰,可翁同和到底是个什么人呢?看看清代名人笔记就明白了。
光绪实际掌权不到十年,秉性善良软弱的他亲自指挥了中日甲午战争,他热爱音乐,是个好人是个帅哥,然而好人帅哥并不适合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这也是小说里没有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好人”或者那种天文地理军事万物无所不知的“半仙”出现的原因,起点老大们早就提醒过:小说出色1是情结,2是人物。用绝对道德标准去看待历史是绝对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任何孤立事件均要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去综合看待才有可能得出比较贴近事实的结论。比如刘铭传,他为祖国统一居功至伟,但谁知道在镇压捻军起义中陷害湘军大将鲍等人以至于鲍不几年郁郁而终呢?李鸿章,一面是钦定的“卖国贼”,一面是186o年之后洋务运动的实际“主持者”,这笔糊涂烂账后人不能用脸谱想当然的去套。
还有一个,近代化司法、教育、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和“立宪”制度坚决支持者是谁呢?答:袁世凯。
历史真的很吊诡。
6你写的很烂,根本没人看
说明您先看过了所以觉得烂,那您是不是人呢?
7你更新太慢,会不会太监?
工作忙,还有其他几部作品,所以只能说抱歉,不会太监。透漏一点,本书起自光绪六年188o年,终于1945年止。再往后呢?大家都知道呗呵呵。
8你准备写多少字?你写得慢字数多是不是因为想占起点便宜?
西红柿也问了,我说如果有时间就再写个百十万还不成问题,看剧情展。
占便宜?问这个问题的朋友请问您看了7o万字免费的算什么呢?
9你是封建欲孽,对aaaaa主义的疯狂进攻,是满洲狗崽子!
呵呵,您该去看医生了。
1o中法战争是不是不败而败?
又得牵扯到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局部一点点胜利就叫嚣着全面战争?
有人说不是把茹费理赶下台了吗?
去百度一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有过几届内阁,就知道我们实际上早就开始yy了。
将领、财政、军队、教育、武器、战术综合国力比法国差多少,也可以百度一下。
左宗棠与冯子材等爱国将领看到的是“镇南关大捷”――毙伤(这个词在中日战争中经常使用,应该说大部分是伤。)敌军千余人,孤拔毙命,或者说还有李威利等人的毙命,仅此而已。
满清没有占领任何一个越南的主要城市和进行战略布防,没有一个明确的前线指挥部(除了军机处,还有钦差大臣左宗棠,帮办大臣张之洞和前线实际指挥者徐延旭,冯子材、苏元春等等,前线将领根本不知道该听谁的)。福建水师全军覆灭,法国远东舰队实力尚在北洋、南洋之上(真实历史,镇远、定远被德国人扣住没有货)。李鸿章看到的是清流党(现在叫愤青,中国永远不缺这种人)在前线的溃不成军和慈禧老太婆为打击恭亲王奕?的政治集团故意放任北洋、南洋舰队不去救援,当然,去了也晚了,李鸿章在后来甲午战争又被这种政治阴谋涮了,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战争在继续,最高统治者的阴谋争斗更残酷。资料太多,不说了。以后有机会奉献给大家。
李鸿章洞察道慈禧的真意,担心真的引起中法大战,欧洲列强群起打击中国,那时候就是把全国愤青都派上去也白搭,所以立即用外交手段和最小的利益损失保住了西南四省领土签订《中法新约》。只是被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清流党痛斥,因为他们看不出、也不敢说慈禧老太的不是,自己同事们又是“道德君子”,所以只有“李二先生是汉奸”了!
跟茹费理共同“殉难”的即是恭亲王奕?为的所有军机大臣全部被赶出军机处,换上了慈禧老太的党羽。从此,最后一支能抗拒老太太的力量烟消云散,湘淮军实力大损,李鸿章又成了卖国贼,左宗棠因病驾鹤西游。
真是一箭四雕!
11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因为慈禧大修颐和园挪用海军军费?
第(2/3)页